
成果簡介 2002年8月10日,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青年科學家胡偉武帶領研制組,研制出我國首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通用高性能微處理芯片——“龍芯一號”,結束了我國在通用CPU領域無芯片的歷史。該芯片采用兼容MIPS指令的LoongISA指令系統,有32位元的處理器,內頻266MHz,采用0.18um CMOS工藝制造,具有良好的低功耗性,平均功耗0.5瓦特,芯片內設計了一種特別的硬件機制,可以在硬件上根本抵制緩沖溢出類攻擊危險,從而大大增加了服務器的安全性。基于龍芯CPU的網絡安全設備可以滿足國家政府部門、企業等對于網絡與信息系統安全的需要,2010年,龍芯落戶中關村。在市場力量的推動下,龍芯的研發成果迅速轉化,形成了包括1D、1B、1A、1C、1C101等在內的系列產品,并廣泛應用于超聲波熱表、水表和氣表測量,云終端、數據采集、網絡設備,工業控制、物聯網、門鎖應用等領域。2015年3月31日,搭載著龍芯的北斗衛星,成功升空并順利開機運行。 歷史背景 自主計算機是國家信息安全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戰略需求產品。我國在21世紀初便已成長為計算機產業大國,但由于缺乏自主CPU與整機的設計及實現技術,無法建立起自主可控的計算機工業體系,導致信息化成本高、信息產業利潤低,信息安全也面臨威脅。芯片是所有軟件的基石,只有芯片達到自主可控,才能夠與軟件一起打造一個真正安全可靠的產業生態。 創新歷程 同作為一項高精尖科技成果,龍芯在技術上的突破僅僅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打造完整的產業鏈才是龍芯發展的關鍵所在。2004年3月,江蘇夢蘭集團與中國科學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引進中科院龍芯團隊和相關技術成果,并攜手地方政府,在常熟聯合組建了全國第一個龍芯產業化基地,致力于基于龍芯CPU的計算機產品研發與應用推廣。
在“院地企聯手、產學研合作”的創新機制驅動下,通過研發和產業化團隊的艱辛努力,龍芯形成了從CPU到計算機產品的完整研發與生產鏈。2007年3月,國內首款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龍芯自主計算機逸瓏2E筆記本計算機問世,標志著應用龍芯中央處理器研制開發的低成本電腦和系列筆記本電腦開始從實驗室走向市場;2008年4月,福瓏2E/2F迷你計算機先后問世,成為國內首款桌面型自主計算機;2009年9月,靈瓏2F一體式計算機問世,不僅成為國內首款一體式自主計算機,更在性能與使用體驗上實現了飛躍;2010年12月,采用首款龍芯3A1000多核心CPU的逸瓏8133筆記本計算機問世。此后的十余年里,常熟龍芯產業化基地相繼推出了基于龍芯3A1500/2000/3000/4000的各類型計算機產品,包括臺式計算機、筆記本計算機、工控計算機、服務器等系列創新產品,均成為國內首創。 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龍芯的研發是一項跨多學科的系統工程,從CPU芯片到配套芯片組,從高速PCB設計到符合EMC/SI要求的高可靠主板,從散熱架構設計到一體式整機,從BIOS到操作系統內核,從編譯工具鏈到開發平臺環境,從基礎應用軟件到關鍵中間件,從核心應用軟件到行業應用解決方案,從工程化驗證試制到生產定型量產,從質量管控體系到采購成本控制,從倉儲物流運輸到售后服務,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產業鏈。龍芯為打破西方國家的壟斷、建立我國自主可控的信息產業體系作出了貢獻,為基于國產芯片和基礎軟件探索適合中國特色的信息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嘗試,有效促進了自主核心芯片設計產業、集成電路加工制造業、自主核心軟件產業的發展,推動了國家自主可控計算機產業體系的形成。
|